大众网记者 李瑶 青岛报道
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胶州市烈士陵园,一个高大的身影已经开始忙碌。他俯身贴在烈士英名墙上,神情专注地描摹着一个个因岁月侵蚀而略显模糊的烈士英名。“一笔都不能错,这是他们的名字,是不能被忘却的历史。”这位自言自语的守护者,就是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汉子——马军。十四载寒暑,他以陵园为家,用跨越民族的赤诚,在这片浸润着热血的土地上,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忠诚与奉献。
“这里就是我的家,他们就是我的亲人”
2011年,怀揣着对革命英烈的无限崇敬,马军转岗到烈士陵园工作。全新的环境、迥异的风俗、不同的饮食,都曾让他感到不适。“最初确实很难,想家,有时连话也听不懂。”马军坦言,“但走进陵园,看着一排排肃穆的墓碑,想到他们为了国家牺牲在这里,远离故土,我就觉得自己这点困难不算什么。”“这里就是我的家,他们就是我的亲人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成了他扎根陵园十四年的信念支撑。
这份“亲情”,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:晨曦微露,他清扫落叶、擦拭墓碑,动作轻柔得像对待沉睡的家人;盛夏酷暑,他修剪花草、维护设施,汗水浸透衣衫也浑然不觉;寒冬腊月,他顶着凛冽海风,仔细检查每一处角落,确保“家园”无恙。陵园里每一座坟茔、每一位烈士的名字,他都烂熟于心。“看着有些墓碑旧了、道路坑洼了,我心里就难受,觉得亏欠了他们。”正是这份“难受”,驱动他主动向上级部门奔走呼吁。他详实汇报陵园现状,提出改造方案。从设计图纸到施工细节,他全程紧盯。“那段时间,他几乎住在工地上,眼睛熬红了,嗓子也哑了。”一位同事回忆道。最终,坑洼的道路变得平整,陈旧的展室升级为现代化的智能展陈,庄严的纪念广场和无障碍通道相继建成,汉白玉护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——烈士家园焕然一新。
“大海捞针”也要让英魂归根
作为重要的兵源地,胶东子弟曾浴血奋战在各个战场,从抗日战争的硝烟到抗美援朝的冰原,都有他们的身影。他们中的许多人,离家时还是少年郎,一声“保家卫国”的誓言,便成了与亲人的永别。几十年沧海桑田,音讯全无。亲人们只能倚门远眺,苦苦等待,多少人带着未能知晓烈士埋骨何处的终生憾恨,溘然长逝。
这些无声的等待与刻骨的思念,像沉重的磐石压在马军心头。但找寻之路谈何容易。那个年代,将士转战千里,牺牲后或就地掩埋,或移葬他乡;部队整编、档案缺失,姓名籍贯常湮没无闻。让英魂归根,犹如大海捞针。
面对这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马军却异常坚定:“再难,也要试试,大海捞针也得捞!”十四年间,马军化身“寻亲信使”,凭借有限的线索,在发黄的历史文献中逐页翻找、对比,根据模糊的部队番号和时间点,无数次向民政部门、档案馆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拨打电话、寄发信函,数十次远赴他乡实地走访。“有时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,收到的回复却都是‘查无此人’,那种希望破灭的感觉真不好受。”也正因为如此,马军才愈加理解烈士亲属的艰辛与不易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十四年间,马军累计为40位烈士寻到亲人或安葬地,让相隔数十年的亲情得以重续,让漂泊的忠魂真正安息。
让英雄的故事在胶东大地永远回响
“守护好他们的‘家’,更要让他们的故事活起来、传下去!”马军深知,陵园不仅是烈士们的安息之地,更是胶东革命历史的鲜活课堂。
为了精准还原历史细节,马军坚持潜心挖掘整理史料,逐字逐句挖掘、比对、考证,经常一个番号、一个地名、一个时间点,他都要反复核实,力求精准无误。柴世荣将军出生于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村,是中共青岛在外领导抗日革命的最高军事将领,为了准确还原那段历史,2022年,马军带队奔赴柴将军参加革命的地方,近两千公里外的吉林和龙,深入纪念馆、旧址十余处,查阅档案资料近千份、走访相关人员数十人,终于把碎落的历史一片片拼回原处。
有了这份扎实的根基,马军开始探索如何让英雄的故事传得更远、扎得更深。为此,他主动联系高校大学生、退役老兵、公益组织,组成一支“红色轻骑队”,用真挚的情感、朴实的语言,向一批又一批前来陵园瞻仰的干部群众、青少年学生,动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雄壮举。
马军的“讲台”远不止于陵园围墙之内。在中小学校园里,他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“马伯伯”,用生动形象的故事、精心准备道具,将英雄故事娓娓道来,点燃青少年心中的火种;在社区广场、企业礼堂,他讲述普通战士的英勇无畏,让英烈精神融入百姓生活。
在马军的精心管理和不懈努力下,陵园的环境、设施、史料整理、宣教功能都得到了质的飞跃。今年2月,胶州市烈士陵园获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。这不仅是对陵园历史价值的肯定,更是对他十四年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。
天山雪松根连根,各族人民心连心。马军,这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儿子,用十四年的青春和汗水,在胶东大地上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、对英烈的敬仰,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,是当之无愧的英烈守护者、红色基因传承人、民族团结的践行者。